02
去掉“报怨以德”之后,自然很容易理解了。但问题是,如果仅仅因为理解的需要而随意去掉古籍中的文字,不等于是新编《老子》了吗?古籍的严肃性将荡然无存。于是,有人便提出,去掉的“报怨以德”四字应该置入第七十九章中,构成:“和大怨,必有余怨,报怨以德,安可以为善?”这样一来,第七十九章的整个意思完全相反了。我想,这样的做法,同样是既无根据,纯粹是个人的推想,也是极不严肃的。如果可以这样,那么,整个《老子》都可以做这样的句子调整,《老子》就不复为《老子》矣。
如果我们联系楚简本来看,情形可能会有所不同。楚简本中没有“大小多少,报怨以德”的话,倒是有“大少之多易必多难”一句。几乎所有检读楚简的学者都依惯性而断定,“大小之”的后面漏了字。实际上,我们从楚简中看不出这后面漏了字,只是帛书本和今本对照确实是漏了字。但并不能据此就断定楚简本一定漏了字。
“大少之多易必多难”。意思是把大和小的关系看得很容易,一定会招致众多的困难。这就要求我们把小的当成大的,慎重对待,即今本的“大小”,把少看成多,知道满足,即今本中的“多少”。言下之意,就是不去计较大小、多少,就能做到“以德报怨”。这就是大和小、多和少的辩证关系,与下文中的难易、大细的对立关系相一致。要指出的是,楚简本的“大小之多易必多难”中的“易”原文为“惕”,注解者认为,通“易”,有误,“惕”是忧惧之意,正好合乎“大少之多惕必多难”;而今本中的“多易必多难”中的“多”当理解为“过分”,“易”当理解为“难”的对立反面。
逃避真实的交流
逃向浅显的文字交谈
03
前面,老子从水性不争的角度提出不争则无怨,指明了不争的好处。第六十三章和第七十九章,则进一步提出不怨。追究根源,怨实际上来源于人的欲望,即多少和大小的争执。欲望会引起争执,争执会引起怨限,怨恨会产生内耗,不符合修道的原则。当一个人把多少、大小看得淡了,就是用自己的德来化解其他人的怨。这里“大小”、“多少”就等于是先在之见,也就是老子所言,世人皆知美之美,其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其不善矣。世人过分注重大小多少之别了,就会产生纷争,产生怨恨。
老子所说“报怨以德”,在后来的儒家那里产生了反响。《论语》载:
或曰:“以德报怨,何如?”子曰:“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”有人问:“以德报怨,怎么样?”孔子回答:“那你用什么来报德呢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”显然,孔子不主张“以德报怨”,因为以德报怨是不等值的,对于“抱怨”的人有些不公平。
依照这样的思路,“以直报怨”应该是相对公平的。因此,“直”应该是对谁也不偏向,相对公平的一个意思。由于“直”有公平的意思(不像有的学者据德的训诂入手,即德,“从直得声”,认为,直就是德),因此可以理解为用对等的办法对待,以怨报怨,以牙还牙。
那么,以怨报怨又怎么样呢?笨熊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了。人们为了猎杀一头熊,就在一碗蜂蜜的上言吊一根沉重的木头。熊闻到了蜂蜜的香味,就去推那木头,没想到,木头被推开又荡回来撞到正要吃蜜的熊。熊被撞了很生气,就用力地去推开木头,而受力的木头更猛烈地回撞过来为,这样熊更生气,更用力,结果受到的反撞更重,就这样往复多次,直到笨熊被撞死为止。这就是以怨报怨的下场,也正是生气的结局。
04
1
把独处当做一件好事
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大小之多易必多难。是以圣人犹难之,故终无难。(楚简老子)
第七十九章第一句话原本没有括弧中的“报怨以德”,意思是“化解了大的怨恨,一定还会留有余下的怨恨,这怎能算是妥善的方法呢?”也就是说很大的怨恨要想完全消除是非常困难的,总会留有一些的怨无法化解。意思还是主张不怨。这句话已经很通顺了,将“报怨以德”插在中间以后就变成了:“要化解大的怨恨,一定还会留有余下的怨恨。用德来报答怨恨,这怎能算是妥善的方法呢?”这样一来,意思完全改变了,前面的“和大怨必有余怨”成为了一个完全的陈述句,应该用句号结束,而后面的“安可以为善”,也就是“这怎能算是妥善的方法呢?”这个反问句就成了专门针对“报怨以德”说的。也就是说,“报怨以德”并不是好方法,这样一来,老子的观点和前面所介绍的孔子的观点就一致了。但这是强扭出来的瓜。
老子与孔子,哪一个更厉害,各人便心知肚明了吧。
儒家一方面反对怨,反对怨天尤人,《论语·宪问》中云:“不怨天,不尤人,下学而上达。” 诚然,怨天则天必不许,尤人则人必不服。另一方面也赞扬任劳任怨。主张不辞劳苦,不埋怨劳累,不怕招致埋怨。现实中,能够任劳者为数不少,而能够任怨者却为数不多,究其原因,任劳不过是硬功夫,不怨才是真本领。
生活原本是琐碎的,一地鸡毛。父子之间、夫妻之间、朋友之间、上下之间、情人之间、兄弟之间,往往因一点小事而互相埋怨,撞击出一串串口水。最典型的莫过于,男人埋怨女人水性杨花,女人埋怨男人花心。实际上都是“花”,如果老子听了男人女人之间的埋怨后,他一定会对男人女人说一句诤言:绑不住我的心,就别说我花心。所以要根除人间之“怨”,最干脆的就是不怨。“善者,吾善之;不善者,吾亦善之,德善;信者,吾信之,不信者,吾亦信之,德信。”(第四十九章)对待一切人事,都以一种宽和平静不争的心态来对待之。
松下总裁松下幸之助说过一句话,也许对于我们做到“不怨”能起到警醒作用,他说:“如果你一直对公司与工作抱怨,那你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呢?”是的,选择离开让你怨的地方、或人、事就是不怨。
界世的你当不
只作你的肩膀
万事如易
生活不暖 但一定要有太阳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